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刘凌一 许铮
“今天出了点意外,‘蜘蛛人’有些设备还没准备好,我们只能去米仓口看看。”7月16日上午9点多,王奥、韩松、鲁泽进、袁乾博边收拾行李边催着记者出发。“除了勘测工具外, 防晒衣、头盔、手套和蛇药、藿香正气液等是必须带的。”“90后”韩松叮嘱道。
四人是省地质局武水地质大队负责三峡库区秭归境内7处危岩崩塌勘查的项目组成员。他们就像是医生给危岩“看病”一样,望闻问切,通过给岩石钻孔、三维激光扫描、物探、取样等方式,详细了解危岩的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等,为危岩治理“开药方”。
沿着挂壁公路行驶20余分钟,来到了米仓口危岩区。米仓口危岩位于秭归长江大桥东侧,距离江面高约170米,与兵书宝剑峡危岩隔江相望,临江面是刀削似的光秃峭壁,背面则长满树木。这里是南北两条支流汇入长江的“Y字路口”,两岸岩壁耸立江中,江面十分狭窄,危岩威胁着过往船只的航行安全。
一行人爬上峭壁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摄)
“有一段时间没来了,有些灌木长出了新刺,大家小心点。”走过水泥路,众人进入灌木丛。韩松随手掰了根枯枝,一边打草惊蛇,一边挡着尖刺。“山里面有银环蛇、竹叶青等蛇类,大家眼睛睁大点。”韩松说,一个危岩要调查很多次,这是他第四次来这里了。第一次来时,这条野路是附近村民告诉他的。“当时有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和一点点恐惧,因为不知道前面是什么,但别人说能到,我们就慢慢摸过来了。”800多米的路程,他们却走了近1个半小时。
记者对此没有概念,但亲身体验后,才知不易。爬上爬下,穿过闷热、棘刺横生的灌木丛,来到山脊处的一块巨石上,才感受到些许江风拂面,人就像是在水里憋气很久后到水面换气,顿觉舒服很多。眼前的风景绝美,红色的秭归长江大桥横亘在峡谷之间。但脚下是悬崖和绿色的江水,不敢往下看。
地质技术队员们在危岩外围调查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摄)
“沿着绝壁往下走,再向上爬,就可以抵达海拔300米处和700米处,那是要去的两个点。”韩松手指着山下,那里全被树木遮挡,哪有什么路。绕过巨石走几步,有钢棍和铁丝穿成做成的护栏,这也意味着路越来越难走了,狭窄的岩石只容下一只脚站立。“大家间隔远点,前后的两个人走过会有松动的落石砸到人。”“小心点哈,这里不好转身。”王奥不停提醒大家。突然,他“哟”的一声惊呼:“钢管很烫,别摸!”
一行人在阴凉处暂歇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)
遇到一处裂缝,鲁泽进掏出仪器,测量裂缝的倾向和倾角。“这决定了危岩体未来可能会往哪个方向垮塌破坏。”鲁泽进说,他和韩松都是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毕业的,每次野外调查至少两人同行,互相照应。“这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,你只能小心再小心。”
“徒步爱好者是带着冒险精神和旅游的心情,探索这里,我们是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,努力完成任务。”韩松苦笑着说,碰到绝美风景或是路过特别惊险的路段时,他们也会记录下来,偶尔会发微信朋友圈。“特别惊险的照片我们都会把家人屏蔽,怕他们担心。”
一次,韩松踩到了一个捕捉动物的夹子,他当时心想“完了”,所幸不是带锯齿的夹子,最终脱困。王奥的右手大拇指根处至今还留着植物的黑色毛刺。
10点30分,气温已经到了40摄氏度,烈日晒着头皮发烫,石头也摸着烫手,几人浑身湿透。为避免中暑,我们不得不结束调查。
一行人沿着险路行走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摄)